luisanmei02  [海@hai] 這已經是上上週六(07/04)的事情了。上週六晚上在chekang的邀請下一起去西門紅樓看「劉三妹」,這部今年代表客家電視台榮獲金鐘獎最佳美術設計獎項的舞台劇作品,參賽的電視版是針對電視特性與播放需求改編的舞台劇(部分片段如下),上週是第一次以舞台劇的版本在西門紅樓演出。這整齣舞台劇叫人倍感「迷離」同時也很「開心」。「迷離」的是因為要一邊看右手邊的字幕投影一邊聽演出者的對白與演唱,這跟觀賞電視版本很不同,因為我無法依賴電視屏幕下的字幕去理解演出的內容,我客語不好、河洛話更差,所以現場看得有點吃力;「開心」的部分,則是小劇場中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儘管吃力但這齣戲讓我看得真是很爽。


以上引用自youtube:電視版的三位「女」主角是劉亮延飾演劉三妹、魚果飾演蔡金花、兆欣飾演Oharu阿春;劇場版的三位女主角除劉亮延外,李名正飾演阿春,蔡金花則是由原住民蘇達所飾演。


我不是專業劇評,但在我眼中,這齣劇相當具有反骨的原創精神。由於我實在不想落落長地寫論文式的感想,但是如果想要很簡要地說明這齣劇帶給我的
衝突又還蠻難的,所以請諸君大德(特別是劉三妹的恩客與粉絲團)不要在下官不太精準的用字上太執著。


若論及台灣的原生物種與文化,我們將標的指向「原住先民」這點如無異議,其他諸如荷蘭、葡萄牙、日本、漢人(客家人與河洛人)則皆屬於外來種,換言之,外來種陸陸續續帶來許多新的文化,不斷出現的文化刺激逐漸交融變成現今的海島多元文化。文化本來就是一種演化,像細胞一樣不斷自我分裂、吸納又重組,從來就沒有高低卑劣之分,但確實有原生(萌芽)與成熟(衰退)之差,這是我的認知。編導劉亮延在劇本中使用了大量的客家老調 、河洛歌仔戲、日本演歌、北平話、甚至是京劇、日本舞蹈等等,並且大量交錯挪用所謂粗鄙的俚語,如此拼貼鋪陳出三位老鋪新開的慰安婦所沉浸的身分認同與生活氣味,一切的一切都層層堆疊出一幅幅充滿異色的時空場景與三位主角片片斷斷的回憶。
一句台詞就是某個時空的一枚消逝的記憶.....。基本上,我對於小劇場的實驗性期待遠遠重於結構性的完整思考,前者是必然,後者則純屬加分性質,如果有做到就是賺到了。事實上,我深信只要整齣劇可以在高度的資源整合運用下達到最佳化的狀態,這就是她最完美的呈現,但是如果一齣劇喪失了她本該有實驗精神,那還談什麼小劇場的多元活力與風貌。

最後,如果我只被允許問一個問題,那一定是「為何一直有電話響……? 為何一直有電話響…響…響?」三妹...幫幫忙...阿哥有問題。


banner003

--------------------------------------------------------------------------------------------------------------------

-><-李清照私人劇團主官網:http://www.hmg-mosaic.idv.tw/liu/

-><-李清照私人劇團部落格:http://blog.yam.com/lee_qing_zhao

-><-導演王世緯自己說【什麼是劉三妹】:http://blog.yam.com/lee_qing_zhao/article/15063296

-><-很搶戲的演員之一蘇達的私人部落:http://blog.yam.com/newsoda

-><-關於舞台繪製的種種:http://the13band.pixnet.net/blog/post/24060705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ha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