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的食物

圖片引用自網路

[海@hai] 我小時候,曾經一心景仰「紀錄片」,天真地以為「紀錄片」等同於「真實」,比台視新聞更真實的真實,甚至可以超越巷子口的社區廣播電台王阿姨更正確的正確。但是,後來驚覺「工具是在人用的(台語)」,我決定忘記那些工具,因為關鍵是.....你要說什麼?你要傳達啥麼訊息?

你可以用紀錄片去探尋一片土地的生命力....,但也有人只是拿來當作包裝的工具....行銷城市魅力.......所以我已經養成很「冷靜地」很「平常心」去看「紀錄片」這件事情了。

在數位科技還不普遍的時代,影像幾乎是人類依賴與判斷的真實,時至今日,影像只具「示意效果」...和「真實」可以完全無關。況且,舉凡只要經過企畫...拍攝...剪輯...後製,這一整個過程很難不融入個人意志的操作,無法避免的「介入與被介入」...「雕飾與被雕飾」,不論你的技巧是如何純熟而不著痕跡。如今,更長大一些些之後,理解紀錄片已經發展出各種「文體」,一部紀錄片除了盡可能地「揭露」被忽略的事實,還是更一步地促成「改變」,拍攝一部紀錄片的切入點決定了一切。關於這點,巧可夫斯基說的好:「紀錄片的「形式」,決定該片的「功能」。它可用來傳遞資訊、可激勵奮鬥中的同志們,或者....它也可改變觀眾原本堅信的觀點、讓他們起身行動。要達成第三種功能,影像呈現的論述,無論是視覺、聽覺、語言的操弄,都需要能真正有效地讓觀眾的同理心被喚起,讓觀眾在看這些影像時,輕易把自身放進影像情境裡,燃起切身的感受。否則,它的功能就停留在「傳遞」,....不可否認「傳遞訊息」也可是紀錄片最起碼好用的功能。」

一部紀錄片真的可以改變...什麼嗎?

稍早看了這部由奧地利導演尼可拉斯‧葛霍特Geyrhalter操刀「沈默的食物Our Daily Bread」這是一部安靜而驚悚的紀錄片讓我想起高中時看到的另一部徹底改變我的飲食習慣的「闡述式紀錄片」---「新世紀飲食」(註:這部片目前可以在台灣網路買到vcd版,找到後於下留言分享,引用自youtube共六集),兩部片有相近的議題,但影像風格卻是迥然不同,「沈默的食物Our Daily Bread」的暴力美學安安靜靜地...扎扎實實地...撞擊靈魂的深處,絕對更甚25年前拍攝的「新世紀飲食」。據稍早可靠的消息人士指出,本片「沈默的食物Our Daily Bread」 將於2010年7月2日起在前長春戲院改成的「國賓影城@台北長春廣場」上映。

我已經不須要維持空腹看這類暴力美學紀錄片,但是不知道你需要嗎?,所有的甜蜜,常常都是噁心的,只是你敢不敢去...看那些甜蜜的背後是什麼.........共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ha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